產品中心
望遠鏡百科知識

望遠鏡百科知識

日期:2025-06-25 02:55
瀏覽次數:4794
摘要:
 望遠鏡百科知識


望遠鏡(a telescope/binoculars)
 

[編輯本段] ,能把遠物很小的張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間具有較大的張角,使本來無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體變清晰可辨。所以,望遠鏡是天文和地面觀測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一種通過物鏡和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學系統。根據望遠鏡原理一般分為三種。
 
  一種通過收集電磁波來觀察遙遠物體的儀器。在日常生活中,望遠鏡主要指光學望遠鏡。但是在現代天文學中,天文望遠鏡包括了射電望遠鏡,紅外望遠鏡,X射線和伽嗎射線望遠鏡。近年來天文望遠鏡的概念又進一步地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線和暗物質的領域。
 
  在日常生活中,光學望遠鏡通常是呈筒狀的一種光學儀器,它通過透鏡的,或者通過凹反射鏡的反射使光線聚焦直接成像,或者再經過一個放大目鏡進行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學望遠鏡又稱“千里鏡”。它主要包括業余天文望遠鏡,觀劇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
 
  圖例參照:htpp://shop35922380.go.3322.org
 

[編輯本段] 還為減小體積和翻轉倒像的目的,需要增加棱鏡系統,棱鏡系統按形式不同可分為別漢棱鏡系統和保羅棱鏡系統,兩種系統的原理及應用是相似的。
 
  個人使用的小型手持式望遠鏡不宜使用過大放大倍率,一般以3~12倍為宜,倍數過大時,成像就會變差,同時抖動嚴重,超過12倍的望遠鏡一般使用三角架等方式加以固定。
 

[編輯本段] 加利福尼亞的威爾遜山天文臺建成。它的主反射鏡口徑為100英寸。正是使用這座望遠鏡,哈勃(Edwin Hubble)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的驚人事實。1930年,德國人施密特(BernhardSchmidt)將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的優點(折射望遠鏡像差小但有色差而且尺寸越大越昂貴,反射望遠鏡沒有色差、造價低廉且反射鏡可以造得很大,但存在像差)結合起來,制成了**臺折反射望遠鏡。
 
  戰后,反射式望遠鏡在天文觀測中發展很快,1950年在帕洛瑪山上安裝了一臺直徑5.08米的海爾(Hale)反射式望遠鏡。1969年在前蘇聯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裝了直徑6米的反射鏡。1990年,NASA將送入軌道,然而,由于鏡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員完成太空修復并更換了透鏡后,哈勃望遠鏡才開始**發揮作用。由于可以不受地球大氣的干擾,哈勃望遠鏡的圖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類望遠鏡拍下圖像的10倍。1993年,美國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建成了口徑10米的“凱克望遠鏡”,其鏡面由36塊1.8米的反射鏡拼合而成。2001設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研制完成了“超大望遠鏡”(VLT),它由4架口徑8米的望遠鏡組成,其聚光能力與一架16米的反射望遠鏡相當。現在,一批正在籌建中的望遠鏡又開始對莫納克亞山上的白色巨人兄弟發起了沖擊。這些新的競爭參與者包括30米口徑的“加利福尼亞極大望遠鏡”(California ExtremelyLarge Telescope,簡稱CELT),20米口徑的大麥哲倫望遠鏡(Giant Magellan Telescope,簡稱GMT)和100米口徑的絕大望遠鏡(Overwhelming Large Telescope,簡稱OWL)。它們的倡議者指出,這些新的望遠鏡不僅可以提供像質遠勝于哈勃望遠鏡照片的太空圖片,而且能收集到更多的光,對100億年前星系形成時初態恒星和宇宙氣體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并看清楚遙遠恒星周圍的行星。
 

[編輯本段] 等幾種類型。反射望遠鏡的主要優點是不存在色差,當物鏡采用拋物面時,還可消去球差。但為了減小其它像差的影響,可用視場較小。對制造反射鏡的材料只要求膨脹系數較小、應力小和便于磨制。磨好的反射鏡一般在表面鍍一層鋁膜,鋁膜在2000-9000埃波段范圍的反射率都大于80%,因而除光學波段外,反射望遠鏡還適于對近紅外和近紫外波段進行研究。反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可以做得較大,主焦點式反射望遠鏡的相對口徑約為1/5-1/2.5,甚至更大,而且除牛頓望遠鏡外,鏡筒的長度比系統的焦距要短得多,加上主鏡只有一個表面需要加工,這就大大降低了造價和制造的困難,因此目前口徑大于1.34米的光學望遠鏡全部是反射望遠鏡。一架較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通過變換不同的副鏡,可獲得主焦點系統(或牛頓系統)、卡塞格林系統和折軸系統。這樣,一架望遠鏡便可獲得幾種不同的相對口徑和視場。反射望遠鏡主要用于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
 
  歷史
 
  **架反射式望遠鏡誕生于1668年。牛頓經過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鏡均告失敗后,決定采用球面反射鏡作為主鏡。他用2.5厘米直徑的金屬,磨制成一塊凹面反射鏡,并在主鏡的焦點前面放置了一個與主鏡成45o角的反射鏡,使經主鏡反射后的會聚光經反射鏡以90o角反射出鏡筒后到達目鏡。這種系統稱為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它的球面鏡雖然會產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鏡代替折射鏡卻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詹姆斯·格雷戈里在1663年提出一種方案:利用一面主鏡,一面副鏡,它們均為凹面鏡,副鏡置于主鏡的焦點之外,并在主鏡的中央留有小孔,使光線經主鏡和副鏡兩次反射后從小孔中射出,到達目鏡。這種設計的目的是要同時消除球差和色差,這就需要一個拋物面的主鏡和一個橢球面的副鏡,這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當時的制造水平卻無法達到這種要求,所以格雷戈里無法得到對他有用的鏡子。
 
  1672年,法國人卡塞格林提出了反射式望遠鏡的第三種設計方案,結構與格雷戈里望遠鏡相似,不同的是副鏡提前到主鏡焦點之前,并為凸面鏡,這就是現在*常用的卡賽格林式反射望遠鏡。這樣使經副鏡鏡反射的光稍有些發散,降低了放大率,但是它消除了球差,這樣制作望遠鏡還可以使焦距很短。
 
  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的主鏡和副鏡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光學性能也有所差異。由于卡塞格林式望遠鏡焦距長而鏡身短,放大倍率也大,所得圖象清晰;既有卡塞格林焦點,可用來研究小視場內的天體,又可配置牛頓焦點,用以拍攝大面積的天體。因此,卡塞格林式望遠鏡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赫歇爾是制作反射式望遠鏡的大師,他早年為音樂師,因為愛好天文,從1773年開始磨制望遠鏡,一生中制作的望遠鏡達數百架。赫歇爾制作的望遠鏡是把物鏡斜放在鏡筒中,它使平行光經反射后匯聚于鏡筒的一側。
 
  在反射式望遠鏡發明后的近200年中,反射材料一直是其發展的障礙:鑄鏡用的青銅易于腐蝕,不得不定期拋光,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而耐腐蝕性好的金屬,比青銅密度高且十分昂貴。1856年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利比希研究出一種方法,能在玻璃上涂一薄層銀,經輕輕的拋光后,可以高效率地反射光。這樣,就使得制造更好、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成為可能。
 
  1918年末,口徑為254厘米的胡克望遠鏡投入使用,這是由海爾主持建造的。天文學家用這架望遠鏡**次揭示了銀河系的真實大小和我們在其中所處的位置,更為重要的是,哈勃的宇宙膨脹理論就是用胡克望遠鏡觀測的結果。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胡克望遠鏡的成功激發了天文學家建造更大反射式望遠鏡的熱情。1948年,美國建造了口徑為508厘米望遠鏡,為了紀念**的望遠鏡制造大師海爾,將它命名為海爾望遠鏡。從設計到制造完成海爾望遠鏡經歷了二十多年,盡管它比胡克望遠鏡看得更遠,分辨能力更強,但它并沒有使人類對宇宙的有更新的認識。正如阿西摩夫所說:"海爾望遠鏡(1948年)就象半個世紀以前的葉凱士望遠鏡(1897年)一樣,似乎預兆著一種特定類型的望遠鏡已經快發展到它的盡頭了"。在1976年前蘇聯建造了一架600厘米的望遠鏡,但它發揮的作用還不如海爾望遠鏡,這也印證了阿西摩夫所說的話。
 
  反射式望遠鏡有許多優點,比如:沒有色差,能在廣泛的可見光范圍內記錄天體發出的信息,且相對于折射望遠鏡比較容易制作。但由于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如口徑越大,視場越小,物鏡需要定期鍍膜等。
 
  、折反射望遠鏡,是在球面反射鏡的基礎上,再加入用于校正像差的折射元件,可以避免困難的大型非球面加工,又能獲得良好的像質量。比較有名的有施密特望遠鏡
 
  它在球面反射鏡的球心位置處放置一施密特校正板。它是一個面是平面,另一個面是輕度變形的非球面,使光束的中心部分略有會聚,而外圍部分略有發散,正好矯正球差和彗差。還有一種馬克蘇托夫望遠鏡
 
  在球面反射鏡前面加一個彎月型透鏡,選擇合適的彎月透鏡的參數和位置,可以同時校正球差和彗差。及這兩種望遠鏡的衍生型,如超施密特望遠鏡,貝克―努恩照相機等。在折反射望遠鏡中,由反射鏡成像,折射鏡用于校正像差。它的特點是相對口徑很大(甚至可大于1),光力強,視場廣闊,像質優良。適于巡天攝影和觀測星云、彗星、流星等天體。小型目視望遠鏡若采用折反射卡塞格林系統,鏡筒可非常短小。
 
  歷史
 
  折反射式望遠鏡*早出現于1814年。1931年,德國光學家施密特用一塊別具一格的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鏡作為改正鏡,與球面反射鏡配合,制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軸外象差的施密特式折反射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光力強、視場大、象差小,適合于拍攝大面積的天區照片,尤其是對暗弱星云的拍照效果非常突出。施密特望遠鏡已經成了天文觀測的重要工具。
 
  1940年馬克蘇托夫用一個彎月形狀透鏡作為改正透鏡,制造出另一種類型的折反射望遠鏡,它的兩個表面是兩個曲率不同的球面,相差不大,但曲率和厚度都很大。它的所有表面均為球面,比施密特式望遠鏡的改正板容易磨制,鏡筒也比較短,但視場比施密特式望遠鏡小,對玻璃的要求也高一些。
 
  由于折反射式望遠鏡能兼顧折射和反射兩種望遠鏡的優點,非常適合業余的天文觀測和天文攝影,并且得到了廣大天文愛好者的喜愛。
 
  射電望遠鏡
 
  探測天體射電輻射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通常,由天線、接收機和終端設備3部分構成。天線收集天體的射電輻射,接收機將這些信號加工、轉化成可供記錄、顯示的形式,終端設備把信號記錄下來,并按特定的要求進行某些處理然后顯示出來。表征射電望遠鏡性能的基本指標是空間分辨率和靈敏度,前者反映區分兩個天球上彼此靠近的射電點源的能力,后者反映探測微弱射電源的能力。射電望遠鏡通常要求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高靈敏度。根據天線總體結構的不同,射電望遠鏡可分為連續孔徑和非連續孔徑兩大類,前者的主要代表是采用單盤拋物面天線的經典式射電望遠鏡,后者是以干涉技術為基礎的各種組合天線系統。20世紀60年代產生了兩種新型的非連續孔徑射電望遠鏡——甚長基線干涉儀和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前者具有極高的空間分辨率,后者能獲得清晰的射電圖像。世界上*大的可跟蹤型經典式射電望遠鏡其拋物面天線直徑長達100米,安裝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世界上*大的非連續孔徑射電望遠鏡是甚大天線陣,安裝在美國國立射電天文臺。
 
  1931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里,負責專門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的美國人KG·楊斯基發現:有一種每隔23小時56分04秒出現*大值的無線電干擾。經過仔細分析,他在1932年發表的文章中斷言:這是來自銀河中射電輻射。由此,楊斯基開創了用射電波研究天體的新紀元。當時他使用的是長30.5米、高3.66米的旋轉天線陣,在14.6米波長取得了30度寬的“扇形”方向束。此后,射電望遠鏡的歷史便是不斷提高分辨率和靈敏度的歷史。
 
  自從楊斯基宣布接收到銀河的射電信號后,美國人G·雷伯潛心試制射電望遠鏡,終于在1937年制造成功。這是一架在**次世界大戰以前全世界****的拋物面型射電望遠鏡。它的拋物面天線直徑為9.45米,在1.87米波長取得了12度的“鉛筆形”方向束,并測到了太陽以及其它一些天體發出的無線電波。因此,雷伯被稱為是拋物面型射電望遠鏡的開創者。
 
  射電望遠鏡是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它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等。射電望遠鏡的基本原理和光學反射望遠鏡相信,投射來的電磁波被一**鏡面反射后,同相到達公共焦點。用旋轉拋物面作鏡面易于實現同相聚集。因此,射電望遠鏡的天線大多是拋物面。
 
  射電觀測是在很寬的頻率范圍內進行,檢測和信息處理的射電技術又較光學波希靈活多樣,所以,射電望遠鏡種類更多,分類方法多種多樣。例如按接收天線的形狀可分為拋物面、拋物柱面、球面、拋物面截帶、喇、螺旋、行波、天線等射電望遠鏡;按方向束形狀可分為鉛筆束、扇束、多束等射電望遠鏡;按觀測目的可分為測繪、定位、定標、偏振、頻譜、日象等射電望遠鏡;按工作類型又可分為全功率、掃頻、快速成像等類型的射電望遠鏡。
 
  空間望遠鏡
 
  在地球大氣外進行天文觀測的大望遠鏡。由于避開了大氣的影響和不會因重力而產生畸變,因而可以大大提高觀測能力及分辨本領,甚至還可使一些光學望遠鏡兼作近紅外、近紫外觀測。但在制造上也有許多新的嚴格要求,如對鏡面加工精度要在0.01微米之內,各部件和機械結構要能承受發射時的振動、超重,但本身又要求盡量輕巧,以降低發射成本。**架空間望遠鏡又稱哈勃望遠鏡,于1990年4月24日由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送上離地面600千米的軌道。其整體呈圓柱型,長13米,直徑4米 ,前端是望遠鏡部分,后半是輔助器械,總重約11噸。該望遠鏡的有效口徑為2.4米 ,焦距57.6米,觀測波長從紫外的120納米到紅外的1200納米,造價15億美元 。原設計的分辨率為0.005 ,為地面大望遠鏡的100倍。但由于制造中的一個小疏忽,直至上天后才發現該儀器有較大的球差,以致嚴重影響了觀測的質量。1993年12月2~13日,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載著7名宇航員成功地為“哈勃”更換了11個部件,完成了修復工作,開創了人類在太空修復大型航天器的歷史。修復成功的哈勃望遠鏡在10年內將不斷提供有關宇宙深處的信息。1991年4月美國又發射了**架空間望遠鏡,這是一個觀測γ射線的裝置,總重17噸,功耗1.52瓦,信號傳輸率為17000比特/秒,上面載有4組探測器,角分辨率為5′~10′。其壽命2年左右。
 
  雙子望遠鏡
 
  雙子望遠鏡是以美國為主的一項國際設備(其中,美國占50%,英國占25%,加拿大占15%,智利占5%,阿根廷占2.5%,巴西占2.5%),由美國大學天文聯盟(AURA)負責實施。它由兩個8米望遠鏡組成,一個放在北半球,一個放在南半球,以進行全天系統觀測。其主鏡采用主動光學控制,副鏡作傾斜鏡快速改正,還將通過自適應光學系統使紅外區接近衍射極限。
 
  太陽望遠鏡
 
  日冕是太陽周圍一圈薄薄的、暗弱的外層大氣,它的結構復雜,只有在日全食發生的短暫時間內,才能欣賞到,因為天空的光總是從四面八方散射或漫射到望遠鏡內。
 
  1930年**架由法國天文學家李奧研制的日冕儀誕生了,這種儀器能夠有效地遮掉太陽,散射光極小,因此可以在太陽光普照的任何日子里,成功地拍攝日冕照片。從此以后,世界觀測日冕逐漸興起。
 
  日冕儀只是太陽望遠鏡的一種,20世紀以來,由于實際觀測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太陽望遠鏡,如色球望遠鏡、太陽塔、組合太陽望遠鏡和真空太陽望遠鏡等。
 
  紅外望遠鏡
 
  紅外望遠鏡(infraredtelescope)接收天體的紅外輻射的望遠鏡。外形結構與光學鏡大同小異,有的可兼作紅外觀測和光學觀測。但作紅外觀測時其終端設備與光學觀測截然不同,需采用調制技術來抑制背景干擾,并要用干涉法來提高其分辨本領。紅外觀測成像也與光學圖像大相徑庭。由于地球大氣對紅外線僅有7個狹窄的“窗口”,所以紅外望遠鏡常置于高山區域。世界上較好的地面紅外望遠鏡大多集中安裝在美國夏威夷的莫納克亞,是世界紅外天文的研究中心。1991年建成的凱克望遠鏡是*大的紅外望遠鏡,它的口徑為10米,可兼作光學、紅外兩用。此外還可把紅外望遠鏡裝于高空氣球上,氣球上的紅外望遠鏡的*大口徑為1米,但效果卻可與地面一些口徑更大的紅外望遠鏡相當。
 
  數碼望遠鏡
 
  數碼望遠鏡(InstantReplay)——高性能數碼成像望遠鏡被主流科技媒體評為“百項科技**”之一
 
  Bushnell數碼望遠鏡是一款具有雙重功能,同時兼具*新技術和出色性能的望遠鏡產品。此款產品可以記錄30秒的視頻影像,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通過LCD液晶顯示屏記錄并在回味生活中的精彩片斷。當然,用戶也可以選擇拍攝高畫質的數碼照片來保存人生歷程中經歷的眾多難忘瞬間。在美國,此款產品廣受體育運動教練員、球探、獵鳥人、野生動物觀察員、狩獵愛好者以及任何一個攝影、攝像愛好者的青睞。有了Bushnell數碼望遠鏡,您還可以輕松地預覽、下載、編輯和保存您*愛的影視片段及劇照。強大的功能、簡單易學的操作方法、未來的可擴展性,Bushnell數碼望遠鏡樹立了同類產品中**性能的標桿。
 
  馬克蘇托夫望遠鏡
 
  【中文詞條】馬克蘇托夫望遠鏡
 
  【外文詞條】Maksutov telescope
 
  【作者】楊世杰
 
  一種折反射望遠鏡﹐1940年初為蘇聯光學家馬克蘇托夫所發明﹐因此得名。荷蘭光學家包沃爾斯也幾乎于同時獨立地發明了類似的系統﹐所以有時也稱為馬克蘇托夫-包沃爾斯系統。
 
  馬克蘇托夫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和施密特望遠鏡類似﹐是由一個凹球面反射鏡和加在前面的一塊改正球差的透鏡組成的。改正透鏡是球面的﹐它的兩個表面的曲率半徑相差不大﹐但有相當大的曲率和厚度﹐透鏡呈彎月形﹐所以﹐這種系統有時也稱為彎月鏡系統。適當選擇透鏡兩面的曲率半徑和厚度﹐可以使彎月透鏡產生足以補償凹球面鏡的球差﹐同時又滿足消色差條件。在整個系統中適當調節彎月透鏡與球面鏡之間的距離﹐就能夠對彗差進行校正:馬克蘇托夫望遠鏡光學系統的像散很小﹐但場曲比較大﹐所以必須采用和焦面相符合的曲面底片。彎月透鏡**面的中央部分可磨成曲率半徑更長的球面(也可以是一個膠合上去的鏡片)﹐構成具有所需相對口徑的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系統﹐也可直接將彎月鏡中央部分鍍鋁構成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系統。馬克蘇托夫望遠鏡的主要優點﹕系統中的所有表面都是球面的﹐容易制造﹔在同樣的口徑和焦距的情況下﹐鏡筒的長度比施密特望遠鏡的短。缺點是﹕和相同的施密特望遠鏡比較﹐視場稍小﹔彎月形透鏡的厚度較大﹐一般約為口徑的1/10﹐對使用的光學玻璃有較高的要求﹐因此﹐限制了口徑的增大。
 
  目前﹐*大的馬克蘇托夫望遠鏡在蘇聯阿巴斯圖馬尼天文臺﹐彎月透鏡口徑為70厘米﹐球面鏡直徑為98厘米﹐焦距為210厘米
 

[編輯本段] 【常見參數】

  1、放大倍數:一般用目鏡視角與物鏡入射角之比作為望遠鏡放大倍數的標示,但通常用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之比計算,表示景物被望遠鏡拉近的程度,比如一具10倍放大倍數的望遠鏡表示用此望遠鏡觀察距觀察者1000米處的景物的效果,距觀察者不使用望遠鏡而直接在100米處肉眼觀察該景物的效果是一樣的。
 
  2、視場角(視場范圍)用1000米處產品可視景物范圍標示,如126M/1000M,表示距觀察者1000米處,望遠鏡可觀察到126米范圍的視場。
 
  3、入瞳直徑
 
  4、出瞳直徑
 
  5、分辨率
 
  6、黃昏系數由德國蔡司光學公司發表。反映了不同口徑和放大倍率的望遠鏡在暗光條件下的觀察效能。計算方法:望遠鏡的倍率和口徑的乘積求開平方。
 
  7、視度范圍
 
  8、光軸平行度
 
  9、像傾斜
 

[編輯本段] 【望遠鏡之*】

  *大的望遠鏡
 
  望遠鏡的大小,主要是用望遠鏡的口徑來衡量的。為了對天體作更仔細的研究和觀測,為了發現更暗弱的天體,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增大望遠鏡的口徑上下功夫。但是,對不同的望遠鏡在口徑上有不同的要求。現在世界上*大的反射望遠鏡,是1975年蘇聯建成的一臺6米望遠鏡。它超過了30年來一直稱為“世界之*”的美國帕洛馬山天文臺的5米反射望遠鏡。它的轉動部分總重達800噸,也比美國的重200噸。1978年,美國一臺組合后口徑相當于4.5米的多鏡面望遠鏡試運轉。這臺望遠鏡由6個相同的、口徑各為1.8米的卡塞格林望遠鏡組成。6個望遠鏡繞中心軸排成六角形,六束會聚光各經一塊平面鏡射向一個六面光束合成器,再把六束光聚在一個共同焦點上,多鏡面望遠鏡的優點是:口徑大,鏡筒短,占地小,造價低。目前口徑*大的光學望遠鏡是10米口徑的凱克望遠鏡
 
  現在世界上*大的折射望遠鏡,是在德國陶登堡天文臺安裝的施密特望遠鏡,改正口徑1.35米,主鏡口徑2米。德國這臺折射鏡也超過了美國*大的施米特望遠鏡。美國在望遠鏡上的兩個“世界之*”被人相繼奪走了。
 
  *早的望遠鏡
 
  世界上*早的望遠鏡是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制造出來的。因此,又稱伽利略望遠鏡。這是一臺折射望遠鏡。他用一塊凸透鏡作物鏡,一塊凹鏡作目鏡,因此觀測到的是正像。伽利略在談到這架世界上**臺望遠鏡時說:“現在多謝有了望遠鏡,我們已經能夠使天體離我們比離亞里斯多德近三四十倍,因此能夠辨別出天體上許多事情來,都是亞里士多德所沒有看見的;別的不談,單是這些太陽系黑子就是他**看不到的。所以我們要比亞里士多德更有把握對待天體和太陽。”
 

[編輯本段] 【望遠鏡相關英文簡稱】

  英文字母的型號,有時候在不同的望遠鏡廠牌里有不同的意義,大致上容易辨識的是以下這些:
 
  (1) CF:中央調焦
 
  (2) ZCF:傳統波羅棱鏡左右展開型、中央調焦
 
  (3) ZWCF:比第(2)項多一個「超廣角」(W)
 
  (4) CR:迷彩色橡膠外殼
 
  (5) BR:黑色橡膠防震外殼
 
  (6) BCF:黑色、中央調焦
 
  (7) BCR:偏黑色迷彩橡膠外殼
 
  (8) IR:鋁合金輕巧外殼
 
  (9) IF:左右眼個別調焦
 
  (10) WP:內充氮氣防水型
 
  (11) RA:外附橡膠防震保護
 
  (12) D:德式棱鏡、屋頂棱鏡(直筒式)
 
  (13) HP:高眼點
 
  (14) SP:超高解析度
 
  (15) ED:超低色差鏡片
 
  (16) AS:非球面鏡片
 
  (17) ZOOM:可變倍率伸縮鏡頭
 
  (18) WF:廣角視野
 

[編輯本段] 【如何選購望遠鏡】

  目前,國內市場上出售的望遠鏡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但總的來說可按以下幾個方面來劃分:按產地不同來劃分,有國外的(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內的(廣東、浙江、四川等);按牌子不同來劃分,有仙力夫、寶龍、德寶、櫻花、肯高、金三角等,按用途不同來劃分,有變倍數鏡、防水鏡、夜視鏡;按放大倍數不同來劃分,有低倍數(2-5倍,多見于玩具產品)、中倍數(7-10倍)、高倍數(15-70倍)。
 
  人們在選購望遠鏡時,常見其價目表上有幾個阿拉伯數字,那么這幾個數字說明了什么技術參數呢?下面試舉一例子說明一下。例如標有10×50mm5°,即表示其放大倍數為10倍,物鏡的直徑為50毫米,視野為5度(即在1000處視野寬度為87.4米)。可能有人會認為技術參數的數字越大越好,其實不然。放大倍數與視野寬度成反比,即放大倍數越大,視野寬度越小,這就不利于搜索。物鏡直徑與進光量越多,在光線不足時分辯能力就越強,但這必然導致到望遠鏡的體積增大不利于攜帶。經這么一說,您興許感覺無所適從,但只要能取長補短,同樣可以購得一架合意的望遠鏡。在此我想給大家提幾點建議以供大家在選購望遠鏡時作為參考:
 
  **,如想到海上或海濱旅游,請不要忘記購一架防水望遠鏡(特別攜薦美國產的德寶offshore系列7×50mm防水望遠鏡)。
 
  **,如想外出旅游觀光,可購一架體積小具備變倍功能的望遠鏡。
 
  第三,如打算到那些“可遠觀而不可近探之”的危險地帶狩獵,那就應該購一架高倍數的望遠鏡。
 
  第四,如要進行狩獵或長時間在外旅行,則*好購一架變倍數望遠鏡,現說明一下它的使用方法。因為變倍數望遠鏡可從低倍數逐漸調到高倍數,所以在使用時應先用低倍數、大視野進行粗略搜索,然后再用高倍數、小視野進行仔細觀察。